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admin
2019-07-11
72
问题
《登高》教学设计
选项
答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 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诗人借诗歌所寄托的感情; 5.熟读并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意象,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诗的写作背景,品读诗句,运用对比、合作探究等方式体味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能够深刻体会诗人离乡万里、老病孤独的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登高》的艺术特色;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写作方法,感悟诗人慷慨悲凉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对杜甫的认识。 2.通过学生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作《春夜喜雨》,由该诗的情感基调“喜”引出他具有相反情感基调“悲”的诗作《登高》。 (二)交代写作背景 此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去四年,藩镇又群起割据争战。当时杜甫已五十六岁了,身体多病又漂泊在外,生活很是困顿。这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极目远眺,一时间,老病孤愁的悲哀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领会大意 ①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步入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所以登台赋诗,悲叹生活的艰辛,更加悲叹仕途坎坷,命途多舛,壮志难酬,此诗写出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 ②学生合作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后,再次齐读诗歌。 2.仔细研读诗歌 ①让学生说一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②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问题一: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角度分别鉴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小组内部讨论,派代表回答,各个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首联,起句用“风急”带动全联。其中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两两相对,读来有较强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诗人登高远望,峡中不断传来“猿啸”之声。接着视线移动,从高处落到水面上,在“渚清沙白”的宏大背景上,点缀着一群飞鸟,它们迎风飞翔、不住回旋。意境浑然天成、自然悠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的叶落声对“滚滚”的水流之势,使得诗的意境广阔深远、气象万千。从内容上看,此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的孤独和悲愁,情与景相互交融,诗意愈加深远。 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为后两联人物形象的刻画奠定了基调,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展现形象的舞台,悲壮的景与孤独忧愁的人和谐交融。 颈联,用“万里”“百年”修饰“常作客”“独登台”,显出诗中的“悲”意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这也表明本诗的情感与一般的思乡情感不同,诗人目睹了苍凉的秋景,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自己久病缠身,平添了无限悲秋的情绪。 尾联,总结全诗,对“悲秋”背景做了进一步的具体揭示: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自己远离家乡,常年漂泊在外,生活的艰难困苦使自己的双鬓长满了白发。诗至此戛然而止,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读者诉说,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自己独自承受那些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与内心中的忧愁苦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问题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简要回答) 作品前四句极力铺陈秋天的景物,运用了多个意象,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悲秋来写的,“悲”是本诗情感内涵的核心。景物的描写也是为了渲染悲凉萧瑟的秋的气氛。后四句抒情,宏大的场景下,画面感十足,有动有静,欣赏的视角不同,但却都是被“秋”所引起的。古往今来,家国苦难,离愁苦恨,作客他乡,失意与得意,都由杜甫一人承担。我们不禁慨叹作者人生的沉重与悲壮! 问题三: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A.诗风沉郁顿挫、慷慨悲凉; B.用富有特色的景物营造意境,情景交融; C.用词精当,语言凝练; D.结构整齐,讲究平仄,抑扬顿挫,韵律和谐。 3.总结全诗 全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景物,展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疾病缠身、孤苦无依的复杂情感。该诗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格调雄壮,堪称“古今七言律第一”。 (四)拓展延伸 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分析两首诗在情景交融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讨论、分析、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悲秋”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ua1q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中学语文题库教师公开招聘分类
0
中学语文
教师公开招聘
相关试题推荐
假定你是李华,你校英文报“外国文化”栏目拟刊登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的短文。请给美国朋友彼得写信约稿,要点如下:1.栏目介绍;2.稿件内容;3.稿件长度:约400词汇;4.交稿日期:6月28日之前。注意: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______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______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这体现了()的语言教学观。
认知法的理论基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即“语言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因此学习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语言学家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于1938年问世,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此书规模之_______,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_______,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_______,实在可为中外学者们的楷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秦士录宋濂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浣花溪记钟惺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
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
随机试题
因工作需要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公务员可在行政机关内兼任实职的数目为______。
微循环变化和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较重的是
诊断胰腺炎最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工程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它们由损害事实发生、存在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和()四个条件构成。
从业人员增减变动与期末人数的关系是:上期末人数一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本期末人数。()
企业欲实施安索夫矩阵中的市场开发战略或产品开发战略,此时企业应采用的组织战略类型是()。
小李制作主题为“沙漠风光”的多媒体作品,首先使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如图所示。“胡杨树”图层中只有左、右两棵胡杨树图像,当前状态下,若仅将右胡杨树图像变小,下列操作方法可行的是()。
某地童装问题被曝光后,家长纷纷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对图中信息认识正确的是()。①央视曝光童装问题是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表现②生产童装的厂家没有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③家长纷纷建议政府查处是积极行使建议权的表现④南京下架问题童装是维护消
一般认为,能够从通货膨胀中受益的人群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