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甲乙因琐事发生争斗,甲由于体格单薄,打不过乙。甲向乙求饶,但是乙觉得自己恶气未出,非要痛打甲一顿不可。甲赶快逃跑,乙在身后紧追不舍。途中,甲多次试图拦车,均遭别人拒绝。乙离甲越来越近,眼看就要抓到甲了,正好丙此时驾驶一辆电动自行车(价值5 000元)缓速经
甲乙因琐事发生争斗,甲由于体格单薄,打不过乙。甲向乙求饶,但是乙觉得自己恶气未出,非要痛打甲一顿不可。甲赶快逃跑,乙在身后紧追不舍。途中,甲多次试图拦车,均遭别人拒绝。乙离甲越来越近,眼看就要抓到甲了,正好丙此时驾驶一辆电动自行车(价值5 000元)缓速经
admin
2018-05-30
44
问题
甲乙因琐事发生争斗,甲由于体格单薄,打不过乙。甲向乙求饶,但是乙觉得自己恶气未出,非要痛打甲一顿不可。甲赶快逃跑,乙在身后紧追不舍。途中,甲多次试图拦车,均遭别人拒绝。乙离甲越来越近,眼看就要抓到甲了,正好丙此时驾驶一辆电动自行车(价值5 000元)缓速经过,情急之下,甲从丙手中夺过电动车,将丙推下车去,自己驾车跑了。丙跌倒在地,但未受伤。跑到安全处后,甲停车休息时,发现电动车前筐中有个小包,包内有3 000元现金,甲将其据为己有。
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1)甲强骑丙电动车的行为是否成立紧急避险?
(2)甲将电动车内3 000元据为己有的行为构成何罪?
选项
答案
(1)甲强行骑走丙电动车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甲为了使本人的人身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丙造成损害,但该损害没有超过必要限度,因此甲成立紧急避险。 (2)甲将3 000元现金据为己有的行为成立盗窃罪。甲见财起意,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3 000元现金是丙所有的财物,甲以秘密的方式转移为自己占有,侵犯了丙的财产权,成立盗窃罪。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f7C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关于民事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有()。
《物权法》第106条第1款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
田某死后留下五间房屋、一批字画以及数十万存款。田某生三子一女,长子早已病故,留下一子一女。就在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办理完丧事协商如何处理遗产时,小儿子因交通事故身亡,其女儿刚满周岁。田某的上述亲属中可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他遗产的有()。
关于遗嘱形式表述正确的是()。
《物权法》第84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请运用民法原理分析:根据本条分析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下列选项中可以适用无因管理的是()。
下列哪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王某(1990年1月22日出生)因2005年8月7日以暴力、威胁方式抢劫去少年宫上课的学生丁某500元学费,于2005年10月19日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期5年执行。2006年1月21日下午,王某在网吧上网,肚子饿了想买些东西吃,却发现自己囊中羞涩,此时看见
甲公司向乙公司订购牛肉一批。乙公司诈称国产牛肉为进口牛肉,甲公司事后得知实情。适逢国产牛肉畅销,甲公司有意继续履行合同。关于当事人的下列行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财产中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的是()。
随机试题
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___,有《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
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有
500kV送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导线与建筑物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会计科目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下列选项中,可以直接记人“管理费用”科目,不必通过“应交税费”科目的税金是()。
吊销违法者的经营许可证是()。
2009年10月6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因对光纤通讯研究有重大贡献,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光纤之父”(),与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和博伊尔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正误∶是非
所有持有当代商厦购物优惠卡的顾客,同时持有双安商厦的购物优惠卡。今年国庆,当代商厦和双安商厦同时给持有本商厦购物优惠卡的顾客的半数,赠送了价值100元的购物奖券。结果,上述同时持有两个商厦的购物优惠卡的顾客,都收到了这样的购物奖券。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我的地盘我做主。”请从民事权利的行使和限制角度加以辨析。(2014一专一56)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