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自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自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dmin
2021-09-29
64
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自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甲图所示地区土壤肥沃
B、乙图所示地区易发春旱
C、丙图所示地区降水多,有冻土分布
D、丁图所示地区日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
D
解析
甲图所示地区位于热带,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砖红壤呈酸性,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并不肥沃,A项错误。乙图所示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湿润,春季不易发生干旱,易发生春旱的是华北地区,B项错误。丙图所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偏少,C项错误。丁图所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日照丰富,白天日照强,升温快,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散热快,气温日较差大。D项正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XeD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将等质量的铜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有气体生成且质量最小的是()。
材料: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d.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
以下是某教师根据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一课的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请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评析。
1919年朗缪尔提出等电子体原理:凡原子数与总电子数均相等的物质,其结构相同,物质性质相近。相应的物质称为“等电子体”。已知一种新型层状结构的无机材料BN的一种同分异构体2-BN平面结构如下图所示,则该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V)与时间(t)关系如下图。反应中镁和铝的()。
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可以帮助学生对比较抽象的问题加强理解,对重要的知识加深印象,以便牢记和掌握。某教师在教授元素概念的时候,打了如下一个比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相当于人类是所有人的总称、犬类是所有狗的总称一样
在课堂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按来源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如下图):A型,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B型,教师个人知识;C型,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必将引发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问题:分析A、B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定期公布空气质量报告。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如图所示,电子从负极板边缘垂直射入匀强电场,恰好从正极板边缘飞出。现在若使两极板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两极板的电压保持不变,电子入射的方向和位置不变,且电子仍恰从正极板边缘飞出,则电子入射速度大小应为原来的()倍。
某教师为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的做题步骤。题:如图所示,能量为1000eV的电子流从面积足够大的两极板中央斜向上进入匀强电场,其初速度v0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电场方向竖直向上,为了使电子
随机试题
尿蛋白定量为3.0g/L,相对应的尿蛋白定性试验的
下列关于权证清算交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2018年)根据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普通合伙人当然退伙情形的有()。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说法合适的有()。
试结合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我国领导人历来重视社会科学,下列关于社会科学的论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②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
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广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是______,该国已成为世界上______、木材、小麦、水产品等资源和原料的出口国。
按照嵌入式系统的技术复杂程度进行分类,可以把嵌入式系统分为低端系统、中端系统和高端系统三大类。下面属于高端嵌入式系统的是()。
有以下程序#inclUdemain(){intx=1。y=0;if(!x)y++;elseif(x==0)if(x)y+=2;elsey+=3;.prin
Technologyhasbeenanencouragementofhistoricalchange.ItactedassuchaforceinEnglandbeginningintheeighteenthcentu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