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dmin
2015-09-30
68
问题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选项
A、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C、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
答案
C
解析
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各个共犯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过失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因此A选项中“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说法错误,A选项错误,不当选。
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以及事前无通谋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不成立共犯。如果事前有通谋,则成立相关犯罪的共犯。B选项中,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的行为属于事前无通谋的窝藏行为,因此甲乙二人不成立共犯,B选项错误,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C选项中,交警甲作为保险事故的鉴定人,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因此C选项正确,当选。
根据《刑法》第417条规定,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D选项,公安人员甲属于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的行为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注意:对于教唆、帮助行为刑法单独规定为犯罪的,就不再以共犯论处。因此甲乙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D选项错误。本题应选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uHA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一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一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2001年11月,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经理文某认识了香港某公司经理刘某,并取得了刘某的信任。2003年,文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10月份左右,文某谎称拿到了一份订单,刘某见到文某带来的伪造材料,爽快地同意合作。凭着对文某的信任,刘某毫不犹豫地向“香港A公司”和“
赵某与陈某约定,赵某向陈某提供借款2万元,但是双方未约定利息,陈某还款时,赵某要求陈某支付利息,并声称当时未约定利息,意思就是按照银行利率计算利息,陈某拒绝支付,声称当时如果知道要付利息,就不会借赵某的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
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任何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任何持票人行使的抗辩?()
在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中,如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与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同一人,应当由下列哪一主体另行确定被告单位诉讼代表人?(卷二真题试卷第31题)
张某租用农贸市场一门面从事经营。因赵某提出该门面属于他而引起争议,工商局扣缴张某的营业执照,致使张某停业2个月之久。张某在工商局返还营业执照后.提出赔偿请求。下列属于国家赔偿范围的是:(2008—卷二—99,任)
甲乙二人相约“打劫”,埋伏于偏僻小路,一起持棒将经过的女青年某丙打昏。某甲搜得提包一个,内装现金数百、手机一个,总价值千余元,便先行离去。某乙趁某丙昏倒将其奸污后离开。落网后公安机关审讯查明,甲乙二人作案前偶然相识,一个缺钱,另一个好色,所以一拍即合;事后
下列情形国家不给予国家赔偿的有哪些事项?
私营企业老板田某从税务机关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将其中的20余张先后卖给他人,后见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利可图,就伪造了30张增值税发票并卖给他人。田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8条规定:“禁止任何人利用任何手段扰乱社会秩序,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国家和社会遭受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从结构上看,这一法
随机试题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规定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应符合环境温度的要求。()
可直接引起感染性发热的是
内幕信息是指在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上市证券发行人的经营、财务或对该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个人和家庭进行财务规划的关键期是在个人生命周期的()。
以下()不属于幼儿园创设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中国联通是中国唯一一家在纽约、()、上海三地同时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2015.福建)
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C.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D.条件(1)充分,条件(2)也充分E.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2
Howdopeopleshowtheirfondnessofinformation?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