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2016联考上76)择一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都实施了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危险行为,并且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无法确定其中谁是加害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存在择一的因果关系的是:
(2016联考上76)择一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都实施了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危险行为,并且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无法确定其中谁是加害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存在择一的因果关系的是:
admin
2018-09-27
96
问题
(2016联考上76)择一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都实施了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危险行为,并且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无法确定其中谁是加害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存在择一的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A、甲在乙的饮水中下毒,乙喝下后在毒发前又因琐事与丙发生争吵,丙一怒之下用刀刺死了乙
B、甲、乙共同绑架了丙,甲负责向丙的家人索要赎金,乙为避免被丙认出,将丙残忍杀害
C、甲、乙两人在搬卸货物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货物损坏
D、甲、乙、丙三人带着相同的猎枪和子弹外出狩猎,甲、乙看到一只猎物出现在丙附近,二人同时开枪,结果其中一枪打中了丙
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实施了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危险行为”“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无法确定其中谁是加害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乙是在毒发前被丙用刀刺死,丙是确定的加害人,不符合定义。
B项:将丙残忍杀害的是乙,乙是确定的加害人,不符合定义。
C项:甲和乙共同搬卸货物造成损坏,货物不是人,题干说的是对他人造成伤害,不符合定义。
D项:甲、乙同时开枪,其中一枪打中了丙,无法确定是谁打中的,符合“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无法确定其中谁是加害人”。
故正确答案为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rkz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行测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行测
国家公务员
相关试题推荐
对于夏季防雷常识,下列选项中论述正确的是:
一天,某老年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给老年人安排活动:上午,在服务中心养老的男性老年人练习太极,女性老年人参加合唱练习;午休后,体力较弱的老年人安排室内活动,体力较强的老年人在室外活动。由此可以推出的是:
导游为16人的旅游团购买门票,票价120元,有军人证、残疾人证的可享半价优惠,买门票共花费1680元。则导游购买了几张优惠票?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下列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形如34021这样的数称为“波浪数”,即十位上的数字、千位上的数字均比与它们各自相邻的数字大,现从由0、1、2、3、4、5组成的数字不重复的五位数中任取一个,则该数是“波浪数”的概率为:
某旅行社去台湾旅游,除台北市外,还有6个城市或者景点可供选择:嘉义县、高雄市、日月潭、阿里山、妈祖庙、澎湖湾。考虑到时间、经费和人员身体状况等因素:(1)日月潭和澎湖湾至少要去一处;(2)如果不去嘉义县或者不去高雄市,则不能去日月潭;(3)如果不去嘉
一方面,受世界经济_______影响,大宗资源产品价格走低,资源型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资源型城市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无力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规模经济刺激已经_______,来自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相应减弱,资源型城市债务扩张趋于收紧。
反事实思维通常是在头脑中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表征为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根据发生的方向可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反事实思维,上行反事实思维,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想象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真实结果好的结
下列哪一首诗词描写的景色在今天四川省境内?()
随机试题
相对于心境来讲,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为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
重症脑损伤未休克病人的最适宜的体位是
根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涉及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招标,需延长投标截止时间和开标时间的,至少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将变更时间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A煤矿的2号煤层属于突出煤层,2021年该矿在2号煤层掘进上山时,结合各种局部通风方式的特点,通风区对采用的局部通风方式等进行了论证,提出了以下观点:①该巷道的局部通风可以采用抽出式通风,以提高排烟、排瓦斯速度;②该巷道必须采用压入式通风;③局部通风采用压
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下列()项目,其对应账户出现反方向余额时以负数填列。
下列选项中,属于可以不登记物权即生效的情形是()。
上承云冈、龙门、敦煌,下传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被称为“我国古代雕刻又一大宝库”的是()。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