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甲借给乙一台卡车跑运输,乙答应使用3个月后归还,但是到期之后乙称卡车丢失,不能归还,也无赔偿表示。甲认为卡车并未丢失,是乙有意藏匿,遂向人民法院起诉乙,要求法院追究乙的刑事责任。下列选项中对本案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甲借给乙一台卡车跑运输,乙答应使用3个月后归还,但是到期之后乙称卡车丢失,不能归还,也无赔偿表示。甲认为卡车并未丢失,是乙有意藏匿,遂向人民法院起诉乙,要求法院追究乙的刑事责任。下列选项中对本案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admin
2014-01-15
70
问题
甲借给乙一台卡车跑运输,乙答应使用3个月后归还,但是到期之后乙称卡车丢失,不能归还,也无赔偿表示。甲认为卡车并未丢失,是乙有意藏匿,遂向人民法院起诉乙,要求法院追究乙的刑事责任。下列选项中对本案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A、本案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案件,甲有权直接向法院起诉
B、由于甲始终提不出卡车并未丢失的证据,法院应当说服甲撤诉,或者裁定驳回甲的起诉
C、庭审开始之后,如果甲经两次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应当拘传甲到庭
D、如果甲认为是否追究乙的刑事责任已不重要,自己最关心的是要回汽车或者获得相应赔偿,因此提出撤诉改为提起民事诉讼的,法院应当准许
答案
A,B,D
解析
本案是涉嫌侵占罪的案件,属于刑法上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因此属于自诉案件,A正确。甲不能证明卡车并未丢失,即侵占罪缺乏罪证,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的规定,B项正确。C项所涉情形下,应当按甲撤诉处理,对甲实施拘传是错误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2条的规定,甲享有撤诉权,D项正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qx3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一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一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一起刑讯逼供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被害人提出负责本案的侦查员小张是被告人的亲姐夫,则关于侦查员小张的回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听证程序包括如下内容( )。
卫某因贪污问题正在被所在单位审查。卫某为掩盖其贪污罪行,在单位财务处实施放火行为。案发后,其妻于某发现丈夫卫某举止异常,便追问卫某发生了何事,卫某将放火和贪污的犯罪事实说出。于某要求卫某去自首。卫某以自杀相威胁拒绝。于某便不再劝说,也未主动告发。案件侦破后
下列有关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可能出现的情形,处理办法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下列哪些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
2003年朱某获得县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在老街附近开了一家字号为“老街包子”的小吃店,生意很火。一直到2007年,老街整修,并根据该县城市规划,朱某的小吃店必须搬迁。于是朱某将小吃店搬到离老街稍远的一个地方,仍然挂着“老街包子”的牌子。在朱某的小吃店营业
被害人王某,1998年向县公安机关控告刘某故意伤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认为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依法撤销了该案。后王某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了该案,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了该案,该案中哪些做法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
某老板王某从税务机关领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将其中20余张卖给他人,后来觉得卖增值税发票相对挣钱,其便又伪造了50张卖给别人,则其行为构成: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下列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人选提名权限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时“
随机试题
自2016年初以来,A公司出现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情况。2016年7月1日,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了A公司的破产申请,并同时指定了管理人。在该破产案件中,存在下述情况:(1)A公司应付甲公司货款200万元,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为2016年
试述甾体避孕药的作用机制及禁忌证。
采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建立在()。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参与人有:
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中,关于劳务报酬计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试述合同成立的几种情况。
舒雅17周岁,是某网络直播平台的一名主播,以其直播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根据营业税法律制度的规定,纳税人销售不动产,其申报缴纳营业税的地点是()。
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数学家的是()。
孔子尝日∶“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