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2013年真题)下列关于债的提存的说法中,符合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是( )。
(2013年真题)下列关于债的提存的说法中,符合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是( )。
admin
2018-05-15
76
问题
(2013年真题)下列关于债的提存的说法中,符合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是( )。
选项
A、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标的物是提存的条件之一
B、提存物在提存期间产生的孳息归提存人所有
C、债权人超过法定期限不领取提存物,提存物归债务人所有
D、提存期间,提存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提存机关承担
答案
A
解析
《合同法》第101条第1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2)债权人下落不明;
(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据此第1项,A项表述符合合同法规定,选A项。《合同法》第103条规定,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权人负担。据此,B、D项表述不符合合同法规定。《合同法》第104条规定,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据此,C项表述不符合合同法规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llC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认为:“高度危险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从事高度危险作业的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不能免除或减轻其责任。”请运用侵权责任法规定对这种观点加以辨析。
赵某教唆李某杀死王某,李某接受唆使后于深夜潜入王家,适逢王某外出未归,李某便将熟睡中的王某的妻子强奸后逃离。本案中,赵某的行为()。
2007年11月,甲公司向乙银行借款300万元。双方约定:借用期限为6个月,期限届满一次性偿还,并按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如果借款人逾期不还,乙银行有权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同时,乙银行与丙公司签订担保合同,约定:丙公司为甲公司的借款提供连带保证责
下列关于伪造货币的定罪处罚问题,说法正确的有()。
下列选项中,哪些可以认定为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
下列行为构成抢劫罪的有()。
甲企业与乙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10万元人民币,借款期限为1年,丙企业作保证人。合同签订3个月后,甲企业因扩大生产急需资金,遂与乙银行协商,将贷款金额增加到15万元,甲企业和乙银行通知了丙企业,丙企业没有答复。后甲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则()
甲以出卖为目的,将乙女拐骗到外地后关押于一地下室,并曾强奸乙女,甲让朋友丙看好乙女,自己出去寻找买主。甲在寻找买主的过程中因形迹可疑被他人告发。对本案应如何处理?()
甲、乙二人系成年人。某日,甲将房屋卖给乙,并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乙向甲支付了40万元价款,但甲、乙二人未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不久,甲通过自书遗嘱指定其孙子丙为继承人,继承该房屋。后甲死亡,乙、丙因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发生纠纷。经查,甲死亡后除了该房屋外,没有其他
甲以出卖为目的,将乙女拐骗到外地后关押于一地下室,并曾强奸乙女,甲让朋友丙看好乙女,自己出去寻找买主。甲在寻找买主的过程中因形迹可疑被他人告发。对本案应如何处理?()
随机试题
Forthispart,youareallowed30minutestowriteanessayonyoungpeopleparticipatinginTVshows.Youressayshouldinclude
Ifwehadn’tbeeninterruptedthedaybeforeyesterday,we______thejob.
婴幼儿用药不宜
男,44岁。4年前上下义齿修复,现咀嚼不烂食物,且疼痛。查,缺失,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基托与黏膜贴合,边缘稍长,义齿面磨损。右前弓区黏膜返折处及右远中颊角处有溃疡。该患者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检查是
A.寒者热之B.实则泻之C.虚则补之D.补气生血E.损其有余
系统软件中最重要的是()。
承包商乙在施工合同的履行中拖延工期2个月,给发包人甲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则发包人甲可向乙公司主张()之债。
Wendy:Haveyoubeentothenewbakeryonthecorner?Arthur:No,howisit?Wendy:Itisheaven!______!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