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医学
患者,男性,74岁,右耳听力减退20余天,无头痛、鼻塞、血涕等,鼻咽部磁共振平扫加增强示:右侧鼻咽部黏膜增厚,侧陷凹消失,软组织肿块累及咽旁间隙。 患者体检时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部B超、胸片及全身骨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电子鼻咽镜示:鼻咽顶、右侧咽隐窝可见
患者,男性,74岁,右耳听力减退20余天,无头痛、鼻塞、血涕等,鼻咽部磁共振平扫加增强示:右侧鼻咽部黏膜增厚,侧陷凹消失,软组织肿块累及咽旁间隙。 患者体检时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部B超、胸片及全身骨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电子鼻咽镜示:鼻咽顶、右侧咽隐窝可见
admin
2014-12-23
50
问题
患者,男性,74岁,右耳听力减退20余天,无头痛、鼻塞、血涕等,鼻咽部磁共振平扫加增强示:右侧鼻咽部黏膜增厚,侧陷凹消失,软组织肿块累及咽旁间隙。
患者体检时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部B超、胸片及全身骨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电子鼻咽镜示:鼻咽顶、右侧咽隐窝可见新生物,表面不光滑,结构不清,鼻咽部、颈部MRI示肿瘤侵犯鼻咽腔,颈部未见淋巴结肿大,活检示:(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癌,该患者的分期为2008年鼻咽癌
选项
A、T1N0M0
B、T2N0M0
C、T1N1M0
D、T2N1M0
E、T3N0M0
答案
A
解析
鼻咽癌
2008年新分期
T分期
T1局限于鼻咽
T2侵犯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侵犯颅底、翼内肌
T4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
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
绵窦、脑膜等)
N分期
N0影像学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
证据
N1a咽后淋巴结转移
N1b单侧Ib、Ⅱ、Ⅲ、Va区淋巴
结转移且直径≤3cm
N2双侧Ib、Ⅱ、Ⅲ、Va区淋巴结
转移,或直径>3cm,或淋巴结
包膜外侵犯
N3Ⅳ、Vb区淋巴结转移
M分期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的
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I期T1N0M0
Ⅱ期T1N1a~1bM0,T2N0~1bM0
Ⅲ期T1~2N2M0,T3N0~2M0
Ⅳa期T1~3N3M0,T4N0~3M0
Ⅳb期任何T、N和M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i6Ek777K
0
专业实践能力
肿瘤外科学(342)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师)
相关试题推荐
男性,26岁,发育尚可。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近来出现气急,心悸,易疲劳。听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如下图:该患者应考虑下列哪种疾病
A.毛刺征B.血管集束征C.分叶征D.支气管充气征E.病灶胸壁侧的小片浸润与小支气管阻塞引起的炎症或肺不张相对应的CT征象是
女,64岁,发热、咳嗽1周。胸部CT扫描如下图。若要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则需首选
女性,21岁,上切牙后方发现一囊性突起1年,无明显疼痛。CT表现如下图所示,最可能的诊断为
翼腭窝作为判定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的依据,主要是其内含有
A.可显示脓腔内的气液成分B.肝脓肿壁明显强化C.个别病例可显示肝区积气D.出现“包绕征”E.诊断肝脓肿的首选方法,敏感度可达100%MRI
男性,41岁。突感胸痛就诊。胸部MRI检查如下图:应诊断为
患者,男,41岁,刺激性咳嗽3个月余,低热1周,近3天咳痰带血丝。胸部CT如图,最可能的诊断为
患者,女,83岁,胸部CT图像如下。则最确定的诊断为
患者,男性,42岁,髋部疼痛,CR及CT图像如下,应诊断为
随机试题
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又称()
男性,78岁,1天前因右腹股沟疝嵌顿手法回纳后,即感腹痛。现因腹痛加剧、腹胀、气促、呕吐而来就诊。体检:神志淡漠,四肢厥冷,脉细速140次/分,血压60/40mmHg,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以脐右最为明显,诊断肠坏死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下列有关急性肺水肿患者酒精湿化吸氧的酒精浓度和目的描述正确的是
处方:盐酸普鲁卡因5.0g,氯化钠8.0g,0.1N的盐酸适量,注射用水加至1000ml。下列有关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叙述错误的是
鼻咽癌的CT特点是()。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政府行政职能,包括()部分。
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表现在()。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生物链的是()。
设y=y(x)(x>0)是微分方程xy’-6y=-6满足条件y()=10的解.求y(x);
YoungpeopleintheUnitedStatesarefallingbehindtheiroverseaspeersinreading,mathsandscience,PresidentBarackObama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