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对中国人来说,“够了”的观念并不陌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自古就有“知足常乐”或“过犹不及”的说法。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凡事应当有一个合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情将不是变得更好,而是要变得糟糕了。所以人不能够放纵自己的贪欲,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对中国人来说,“够了”的观念并不陌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自古就有“知足常乐”或“过犹不及”的说法。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凡事应当有一个合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情将不是变得更好,而是要变得糟糕了。所以人不能够放纵自己的贪欲,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admin
2010-11-10
56
问题
对中国人来说,“够了”的观念并不陌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自古就有“知足常乐”或“过犹不及”的说法。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凡事应当有一个合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情将不是变得更好,而是要变得糟糕了。所以人不能够放纵自己的贪欲,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快乐的。实际上,这种观念在西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两千多年苏格拉底就曾经对着雅典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A、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够了”的观念
B、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做事的“度”
C、苏格拉底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
D、中西方在某些观念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答案
C
解析
由第一句话可知A对;由第二句话可知B对;由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可知,D选项正确;最后一句话拿苏格拉底的话来证明西方也有“够了”的观念,但我们不能凭他的一句话就断定他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显然C不对,故本题的答案为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ej0e777K
0
内蒙古
行测
地方公务员
相关试题推荐
尽管通过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生产出来的定制的修复用的骨替代物的价格是普通替代物的两倍多,定制的替代物仍然是节约成本的。定制的替代物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和术后恢复的时间,而且它更耐用,因而减少再次住院的需要。为评论以上提出的论述,必须研究以下哪一项?(
共栖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下列属于共栖的是()。
犯罪人在新的刑法规定实施前犯罪,在新的刑法规定实施后受到追诉的,在适用新旧哪种刑法的问题上,我国遵循()。
五十年代的第一个国庆节,人们在红旗的海洋里,在笑脸迎人的“喜”字的河流里,_____,共同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只见那市政修明的街道上,摩肩接踵;那霓虹电管的光芒像燃烧着的火焰,照着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更觉得_____。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增长26.4%;农村投资13282亿元,增长21.2%。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33951亿
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在下列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共同特点的表述中,符合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网球运动:男女:( )相当于交通标志:( ):信号灯
①计入黑名单②利用信用卡网上套现③拒绝提供服务④引起网上支付公司重视⑤媒体新闻报道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状况同样如此。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短短几个月内,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呈现出风雨飘摇之势。而相对于危机来势之迅猛,危机消退则要缓慢得多。2010年,世界经济注定将走在“病后初愈”的漫漫康复之路上。文中“病来
随机试题
自2016年初以来,A公司出现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情况。2016年7月1日,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了A公司的破产申请,并同时指定了管理人。在该破产案件中,存在下述情况:(1)A公司应付甲公司货款200万元,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为2016年
试述甾体避孕药的作用机制及禁忌证。
采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建立在()。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参与人有:
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中,关于劳务报酬计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试述合同成立的几种情况。
舒雅17周岁,是某网络直播平台的一名主播,以其直播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根据营业税法律制度的规定,纳税人销售不动产,其申报缴纳营业税的地点是()。
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数学家的是()。
孔子尝日∶“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