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人们对碳正离子进行研究时发现,它的“寿命”非常短,大约在10-23~10-6秒之间,因此,不能直接用仪器观测到这个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的“面目”。 欧拉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制备“长寿”高浓度碳正离子的方法。他采用了亲和能力小的溶剂,在低温(大约-10
人们对碳正离子进行研究时发现,它的“寿命”非常短,大约在10-23~10-6秒之间,因此,不能直接用仪器观测到这个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的“面目”。 欧拉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制备“长寿”高浓度碳正离子的方法。他采用了亲和能力小的溶剂,在低温(大约-10
admin
2013-02-25
79
问题
人们对碳正离子进行研究时发现,它的“寿命”非常短,大约在10-23~10-6秒之间,因此,不能直接用仪器观测到这个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的“面目”。
欧拉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制备“长寿”高浓度碳正离子的方法。他采用了亲和能力小的溶剂,在低温(大约-100℃)下,可以使碳正离子具有长寿命。为了得到高浓度的碳正离子,欧拉使用一种很强的酸(被称为路易斯酸),它可以使卤代烷生成碳正离子。
欧拉的成就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家辛勤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温斯坦在研究亲和取代反应和一些有机物重排时曾经假设,中间体碳正离子是非经典的,它包含一个5配位价的碳。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朗对此也做过研究。但是这些仅是假设和解释而已。欧拉的大量工作证明了在强酸介质中,饱和碳氢化合物会发生质子化。
通过对碳正离子的分析,能够发现低成本制造化工产品的方法,目前已有几十种产品得益于欧拉的发现。
欧拉的主要成就是指:
选项
A、发现了寿命非常短的碳正离子。
B、得到了高浓度的碳正离子。
C、发现了保持碳正离子稳定的方法。
D、分析了碳正离子的结构。
答案
C
解析
考查信息筛选。解题时应抓住“长寿”这一关键词。文中只是说它可以使碳正离子具有长寿命,并没有提到寿命非常短的碳正离子,所以A项错。B项文段中没有,文中只说欧拉为了得到它采取的措施。D项文中未直接提及。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eGO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GCT工程硕士(语文)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GCT工程硕士(语文)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设0)=1,则().
A、 B、 C、 D、 D
根据市场调查,某产品从年初开始的n个月内累计的需求量近似满足Sn=(21n-n2一5)(n=1,2,…,12),则本年度内需求量超过1.5万件的月份是().
这颗“脉冲星”属于:下面关于中子星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之一。冻土是由固体矿物颗粒,未冻水、冰和气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土壤。铁路路基的修建,改变了冻土的物理特性,引起冻土融化下沉,或者冻结膨胀,严重危及路基的______,会给列车运营带来隐患。
将下列诗句依次填入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______。______,______。”排序正确的是:①暗香浮动月黄昏②占尽风情向小园③疏影横斜水清浅
根据以下诗歌内容,按描述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③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
按照调查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教育调查分为______。
著名的世界四大文明为黄河文明、埃及文明、______和印度文明。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有人记下一条逸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
随机试题
由供货单位组织装车的物资,封印完好,而物资发生丢失、短少等,除能证明运输部门责任外,应由供货单位负责。
下述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
术后要求室温保持在多少摄氏度
南丁格尔奖章每几年颁发一次
施工中发包人需要变更的工程超过原设计标准或批准建设规模时,发包人应报送有关部门重新审批,并由( )提供变更的相应图纸和说明。
在人工单价的组成内容中,生产工人探亲、休假期间的工资属于()。
手心向上的招手,在中国表示“请过来”。()
社工可以通过了解到的案主信息勾画出其家庭成员的社会心理特质或家庭互动模式,并和案主分享对家庭环境的认识。()
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下面是关于微处理器发展的一些叙述,其中不准确的叙述是( )。 ① 微处理器中包含的晶体管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 ② 微处器的主频越来越高,处理速度越来越快 ③ 微处理器的操作使用越来越简单方便 ④ 微处理器的性能价格比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