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甲于1992年2月1日向乙借了人民币1万元,期限6个月。期限届满后,甲一直未还钱给乙。1995年1月5日将欠款本金及利息一并偿还给乙。同年1月10日甲以不知时效已过为由要求乙返还财产,乙拒绝。于是甲诉至法院。 提问:甲的主张是否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请
甲于1992年2月1日向乙借了人民币1万元,期限6个月。期限届满后,甲一直未还钱给乙。1995年1月5日将欠款本金及利息一并偿还给乙。同年1月10日甲以不知时效已过为由要求乙返还财产,乙拒绝。于是甲诉至法院。 提问:甲的主张是否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请
admin
2016-04-15
35
问题
甲于1992年2月1日向乙借了人民币1万元,期限6个月。期限届满后,甲一直未还钱给乙。1995年1月5日将欠款本金及利息一并偿还给乙。同年1月10日甲以不知时效已过为由要求乙返还财产,乙拒绝。于是甲诉至法院。
提问:甲的主张是否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请用法律责任相关理论解释原因。
选项
答案
甲的主张是不合法的,法院不应该支持他的主张。 该问题涉及的法律责任问题是时效免责问题。时效免责,指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法律责任,如果没有法律的特别规定,违反法律的行为超过一定的期限将不再被追究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因时间流逝而消失。此外,我国民法上时效规定一般是自知道权利被侵害起2年。在本案中,甲在借款期限届满后两年零五个月都没有还钱,故而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五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甲一直不还钱,那么乙就丧失了通过法院强制要求甲还钱的权利,即上述违法者不再承担强制性法律责任;但是本案的实际情况是甲自己将钱还了,那么就不能再要求乙返还财产了,因为,时效免除的只是强制性的法律责任,及程序上的胜诉权,而不是真的完全否定了该债权债务关系中的实体性权利,因此,甲还钱的行为只是让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并不存在不合法之处,因此法院不应该支持甲的主张。 总之,在时效免责的情况下,免除的只是强制性法律责任,而不是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故而如果法律责任已经自动履行,则也是合法的。
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时效免责问题。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解释清楚时效免责并不是绝对地否定法律责任,而是否定了强制性的法律责任。免责问题是本章的重点,一方面它与很多“无责任”情况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时效免责涉及一些基本的法理思想,再者在实践中时效免责也比较多涉及,因此很有必要细致深入地理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TnF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通过对下级人民法院对类似案件的若干判决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个别可供其他法院借鉴的案例,这种推理方法是下列哪一种?()
我国《宪法》第5条第3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
以下哪一观点不是战国时期法家法治思想的内容?()
我国现行《刑法》对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公民个人享有的参与()事务的权利,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石,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它表明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我国,有权提出法律议案的有()。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33条第3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分析上述两条款的含义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关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说法错误的是()
根据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可以把宪法分为()。
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
随机试题
提出“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艺术分类原则的是()
3岁男孩,自幼喂养困难,易患肺炎。体检: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4/6级全收缩期杂音,传导广泛,伴有震颤,P2亢进。最可能的诊断是
二尖瓣狭窄时,最有助于判断瓣膜弹性好坏的体征是
患者,男,32岁。因上腭、双颊“白膜”不适,伴全身乏力,消瘦2个月来诊。1个月前曾因反复腹泻、低热在综合医院住院治疗,具体诊断不详。10年前因颌面部外伤接受专业献血员输血200ml。检查见双颊、软、硬腭黏膜表面被覆广泛的白色凝乳状的斑点及斑块状病损,较易擦
关于药物利用定量研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首先提出哮喘之名的医家是
A.注销注册B.首次注册C.再次注册D.变更注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规定执业药师注册证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应申请办理
高速公路路基中,要求路堤的土质材料最大粒径为( )。
把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指的是()
冒泡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是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