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admin2019-08-15  6

问题 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选项

答案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制度。种姓是随着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后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 (1)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2)刹帝利: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中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3)吠舍: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4)首陀罗:奴隶,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等、不入流的“贱民”,亦叫做单陀罗,成分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文献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种姓之间等级森严,相互之间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也对此习以为常。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特别是婆罗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立并坚持的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延续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致使印度长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化。

解析 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社会,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一个障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PAD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