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工程
预应力锚索常用于边坡加固工程,下列( )选项是不宜的。[2005年真题]
预应力锚索常用于边坡加固工程,下列( )选项是不宜的。[2005年真题]
admin
2016-07-07
64
问题
预应力锚索常用于边坡加固工程,下列( )选项是不宜的。[2005年真题]
选项
A、设计锚固力小于容许锚固力
B、锚索锚固段采用紧箍环和扩张环,注浆后形成枣核状
C、采用孔口注浆法,注浆压力不小于0.6—0.8MPa
D、当孔内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一次张拉达到设计应力
答案
C,D
解析
采用埋管式注浆,注浆压力不小于0.6—0.8MPa。在垫墩强度及砂浆强度达75%—80%后,开始用轻型千斤顶对钢绞线逐一张拉,张拉力控制在10—20kPa,使钢绞线逐根顺直,然后进行整束整体初次张拉。整体张拉按多次多级进行,一般采用两次多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Ogcf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知识(上午)题库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分类
0
专业知识(上午)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相关试题推荐
某场地地层如图5—3所示。拟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已知基础埋深为2.0m,搅拌桩桩径600mm,桩长14.0m,桩身强度fcu=0.8MPa,桩身强度折减系数取η=0.3,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0.6,桩端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α=0.4,搅拌桩中心距为1.
某高层住宅筏形基础,基底埋深7m,基底以上土的天然重度为20kN/m3,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测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N。正方形布桩,桩径400mm,桩间距为1.5m×1.5m,桩问土承载
拟对厚度为10.0m的淤泥层进行预压法加固。已知淤泥面上铺设1.0m厚中粗砂垫层,再上覆厚的2.0m压实填土,地下水位与砂层顶面齐平,淤泥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得到的黏聚力ccu=10.0kPa,内摩擦角φcu=9.5°,淤泥面处的天然抗剪强度τ0=12.3k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下水位埋深为dw=5.0m,土层柱状分布如表9—5所示,拟采用天然地基,按照液化初判条件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db最深不能超过()m临界深度时方可不考虑饱和粉砂的液化影响。
某8层民用住宅,高25m。已知场地地基土层的埋深及性状如表9—4所示。问该建筑的场地类别可划分为下列哪个选项的结果?()[2008年真题]
在地震烈度为8度的场地修建采用天然地基的住宅楼,设计时需要对埋藏于非液化土层之下的厚层砂土进行液化判别。下列哪个选项的组合条件可初步判别为不考虑液化影响?()[2009年真题]
某工厂要扩建三栋厂房,于是委托某勘察单位进行勘察。三栋厂房预算额分别为1号:200万元;2号:50万元;3号:100万元。由于某种原因,工程停建,发包人要求解除合同,但当时1号厂房勘察人还未进行勘察工作;2号厂房完成了勘察工作量的30%;3号厂房完成了勘察
某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桩长为8m,其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测试曲线如图10一4所示。问该桩桩身完整性类别及桩身波速值符合下列哪个选项的组合?()[2008年真题]
某季节性冻土地基冻土层冻后的实测厚度为2.0m,冻前原地面标高为195.426m,冻后实测地面标高为195.586m,按《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确定该土层平均冻胀率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甲建筑已沉降稳定,其东侧新建乙建筑,开挖基坑时,采取降水措施,使甲建筑物东侧潜水地下水位由一5.0m下降至一10.0m,基底以下地层参数及地下水位见图。估算甲建筑物东侧由降水引起的沉降量接近于下列何值?()
随机试题
在了解甲公司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层询问的事项有()。
的面具有
最可能引起左心室前负荷增加的是
(),是准确编制概算的前提。
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R1=3Ω,R2=R3=2Ω,US=10V,开关S闭合前电路处于稳态,t=0时开关闭合。t=0+时,iL1(0+)为()。
下列关于工程分包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关于市净率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输入一整数数组{5,7,6,9,11,10,8},该整数序列为图2—2所示的二叉排序树的后序遍历序列。请实现一个时间上尽可能高效率的算法,判断某一输入整数数组是否为某二叉排序树的后序遍历的结果。如果是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假设输入的数组的任意
设f(x)=|x3一1|g(x),其中g(x)连续,则g(1)=0是f(x)在x=1处可导的().
Intimesofwar,wemusttakeprecautionsagainstactsof______aswellasofdirectviolence.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