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甲未经乙同意而以乙的名义签发一张商业汇票,汇票上记载的付款人为丙银行。丁取得该汇票后将其背书转让给戊。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甲未经乙同意而以乙的名义签发一张商业汇票,汇票上记载的付款人为丙银行。丁取得该汇票后将其背书转让给戊。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dmin
2021-07-05
69
问题
甲未经乙同意而以乙的名义签发一张商业汇票,汇票上记载的付款人为丙银行。丁取得该汇票后将其背书转让给戊。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选项
A、乙可以无权代理为由拒绝承担该汇票上的责任
B、丙银行可以该汇票是无权代理为由而拒绝付款
C、丁对甲的无权代理行为不知情时,丁对戊不承担责任
D、甲未在该汇票上签章,故甲不承担责任
答案
A
解析
《票据法》第5条第2款:“没有代理权而以代理人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的,应当由签章人承担票据责任;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的,应当就其超越权限的部分承担票据责任。”甲为无权代理人,应承担票据责任,乙可以拒绝承担票据责任,故A项正确,D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6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票据。未经背书转让的,票据债务人不承担票据责任;已经背书转让的,票据无效不影响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
(1)出票人签章不真实的;
(2)出票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3)出票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即使出票人乙的签章不真实,但丁的背书的签章真实,这种情况下,丙银行作为付款人,有见票无条件支付之义务,不能以该票据无权代理为由拒绝支付,故B项错误。《票据法》第37条:“背书人以背书转让汇票后,即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背书人在汇票得不到承兑或者付款时,应当向持票人清偿本法第70条、第71条规定的金额和费用。”无论票据背书人丁对于甲的无权代理行为是否知情,都不影响对于被背书人戊承担保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故C项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NbU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二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二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甲路过乙家门口,被乙叠放在门口的砖头砸伤,甲起诉要求乙赔偿。关于本案的证明责任分配,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关于民事诉讼的裁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关于中级法院,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2010年9月,Z市某区人民法院根据钱某的申请,向杨某发出了限其15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的支付令,杨某置之不理,15日后支付令生效。钱某的住所地为z市南湾区,杨某的住所地为z市山城区,另查明杨某的被执行财产在z市经济开发区。请问该支付令应由哪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甲公司向银行借款,乙公司作为甲公司的保证人,乙公司与银行签订的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甲公司向银行本息还清时为止,乙公司的保证期间是:
甲与乙签订了一份大米买卖合同,甲为卖方,乙为买方。同时约定,甲将大米发货给丙,因为乙与丙签订了一份大米购销合同,乙为卖方,丙为买方。现甲发给丙的大米存在质量问题,为此,引起纠纷。丙应向:
王某将一栋房屋出租给李某后,又以该房屋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律师向王某提供的下列法律意见正确的有:
原告黄华出差常住被告李柯工作的旅馆,因而关系密切。2008年6月20日,当原告又出差住宿时,被告请原告到家吃饭并向原告提出借5000元买车用。第二天,原告借给被告人民币5000元,被告为原告留下借据。2008年11月,原告在向被告人索要欠款时,被告讲只能用
随机试题
所有流(stream)文件调用最终都是通过_______完成I/O操作的。
在PowerPoint2003的幻灯片浏览视图下,不能完成的操作是__________。()
A.归脾汤B.补中益气汤C.升阳益胃汤D.当归补血汤内伤发热气虚血亏证,以血虚为主者,治宜选方
薤白配伍瓜蒌的功效有
回热系统中机组运行时有部分汽水损失,需及时补充水分,补充水可补到()中。
以货物和物品的计量单位作为计税标准,按每一计量单位的应征税额征收的关税是:
华林公司常年大批量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产品生产过程划分为两个步骤,相应设置两个车间。第一车间为第二车间提供半成品,经第二车间加工最终形成产成品。甲、乙两种产品耗用主要材料相同,且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8月份甲产品直接领用了5000元,乙产品直接领用了6
2008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为()。
16,4,12,14,20,()。
主动伸出援手永远比杀掉一个恶人更有意义。倘若我们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个人权益帮解机制,个人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倾诉,隐患能够及时发现,这样的惨剧可能就会减少,或者至少在案件发生前能够得到最快的反应。一旦个人权益在法律框架内得到了维护,应该能够最大化地把这种个人之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