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汉、唐、元、明的中外关系

admin2016-07-11  3

问题 比较汉、唐、元、明的中外关系

选项

答案(1)两汉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以近邻如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为主,进而扩展到印度、波斯等,并与欧洲建交。 两汉与朝鲜往来密切,秦汉之交,许多中国人避战乱至朝鲜。中国文化对朝鲜有深刻影响,朝鲜半岛的辰韩有“秦韩”之称。而两国的经济往来亦颇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文豹输入中国,中国的铁器、漆器、铜镜等输入朝鲜。而日本与中国往来亦颇密切,汉武帝时,日本三十余国“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赐倭奴国“汉倭奴国王”金印。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沿着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展开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等逐渐西传,而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汉时与欧洲亦有了正式往来。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而返;166年,大秦国王安敦遣使来华,是中欧正式交往的开始。 综汉代中外关系而言,其交往以政府为主导,以周边国家为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来完成的。 (2) 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同时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与朝鲜半岛往来密切。朝鲜半岛的新罗立国之后,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科举,同时多次派遣使节来华。唐朝长安及沿海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两国经济往来密切。 唐与日本的交往亦颇频繁。自贞观始,日本遣唐使来华有13次,著名者有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日本的大化改新即由留学生策动,以唐制为蓝本。天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法,为两国交往做出了贡献。 以佛教为纽带,唐时中印关系大大加强。贞观时,天竺遣使送郁金香、菩提树。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高宗时,高僧义净浮海至天竺。 同中亚、西亚的交往在唐时越发紧密。大批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经济往来频繁。波斯国王及其子在遭到大食侵扰后,先后来唐求援,后客死唐朝。而与大食,自唐高宗始,两国互通使节达一个半世纪。 唐时与非洲也有往来,唐人杜环《经行记》一书,记载了非洲的风土人情。 综唐代中外关系而言,其往来海陆并举,并不局限于丝绸之路。而且唐朝与近邻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超越了一般的往来,成为其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中心。同时,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扩大,同中亚、西亚、欧洲等都有比较频繁的往来。 (3)元朝时,中外关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范围更形扩大。 蒙古西征扫平了林立的关卡和复杂的疆界,使中国与欧洲进入了直接往来的时代。元人王恽记载,中统二年“发郎国遣人来献卉服诸物”,到达上都。忽必烈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留十七年,回到欧洲后写成《马可.波罗行记》一书,轰动欧洲。同时,这一时期中国旅行家列班.扫马第一次访问了欧洲。 元朝对外贸易亦十分繁荣,元朝在各港口设立市舶司,海船可以直通日本、占城等地,与高丽、日本贸易往来密切。 综元代中外关系而言,中国海外贸易繁荣,对外往来也以海路为主。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富有国际远航经验的大旅行家。 (4)明朝时,中国的对外交往逐渐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明初对外政策以开放为主,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至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郑和下西洋之后,许多中国人迁徙至南洋诸岛定居,开发了当地经济。 明中后期,日本武士、海盗、商人等勾结中国奸商,侵扰东南沿海,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抗倭,解除了倭患威胁。 明朝时,西方殖民扩张发展至东南亚等地,并开始侵扰中国。葡萄牙采取欺骗手段,长期租占澳门,但中国政府始终握有澳门主权。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综观明代的中外关系,逐渐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与外界的联系逐渐中断。同时,这一时期中外交往并非仅有友好往来,也出现了西方殖民者侵犯中国的现象,中国政府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M0T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