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工程
声波透射法和低应变法两种基桩检测方法所采用的波均为机械波,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完全相同。对同一根混凝土桩,声波透射法测出的波速v与低应变法测出的波速c,是哪种关系?
声波透射法和低应变法两种基桩检测方法所采用的波均为机械波,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完全相同。对同一根混凝土桩,声波透射法测出的波速v与低应变法测出的波速c,是哪种关系?
admin
2019-06-29
48
问题
声波透射法和低应变法两种基桩检测方法所采用的波均为机械波,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完全相同。对同一根混凝土桩,声波透射法测出的波速v与低应变法测出的波速c,是哪种关系?
选项
A、v>c
B、v<c
C、v=c
D、不能肯定
答案
A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Iecf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知识(上午)题库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分类
0
专业知识(上午)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相关试题推荐
拟对某淤泥质土地基采用预压法加固,已知淤泥的固结系数Ch=Cv=2.0×10-3cm2/s,kh=1.2×10-7cm/s,淤泥层厚度为10m,在淤泥层中打设袋装砂井,砂井直径dw=70mm,间距1.5m,等边三角形排列,砂料渗透系数kw=2×10-2cm
在某碎石土地层中进行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在8m深度处测得贯入10cm的N120=25击,已知圆锥探头及杆件系统的质量为150kg。试问,采用荷兰公式计算该深度处的动贯入阻力最接近下列何值?
某饱和黏性土试样,在水温15℃的条件下进行变水头渗透试验,四次试验实测渗透系数如表5.4—3所示,问该土样在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为下列哪个选项?
某建筑地基为一般黏性土地基,采用单桥静力触探试验,单桥探头率定系数为1000kPa/με,其初始读数为1.0με,实测探头的比贯入阻力应变量为4.2με。试问:初步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最接近于下列()项。
某重力坝设计烈度为8度,场地类别为Ⅲ类,坝的结构自振周期T=1.30s,其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分区值为0.35s。试问:该重力坝的设计反应谱值β(T)最接近下列()项。
公路桥墩基础采用一圆形等截面沉井,排水挖土下沉过程中处于如图13.4.5所示状态,刃脚完全掏空,井体仍然悬在土中。假定井壁外侧摩阻力呈三角形分布,即刃脚底面处为零。沉井自重G=2000kN,且沉井自重沿深度均匀分布。试问:地表下6m处井壁所受拉
某建筑基坑深度为6m,采用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结构,如图9.4.3所示。地基土为饱和软黏土,其不排水抗剪强度cu=30kPa,滑动圆心在墙顶内侧O点,滑动圆弧半径R=12m,设图示的圆弧滑动面滑动。试问:每米宽度上的整体稳定抗滑力矩值(kN.m/
某填方高度为lore的公路路基垂直通过一作废的混凝土预制场,在地面高程原建有30个钢筋混凝土地梁,梁下有28m深的灌注桩,为了避免路面的不均匀沉降,在地梁上铺设聚苯乙烯(泡沫)板块(EPS)。路基填土重度为18.0kN/m3,据计算,地基土在10m填方的荷
某铁路工程采用土钉加固一破碎岩质边坡,其中某根土钉的有效锚固长度为4.0m,该土钉承受的计算拉力Ei=150kN,锚孔直径为110mm,土钉与孔壁界面岩土抗剪强度τ=0.25MPa,钉材与砂浆界面的粘结强度τg=2.0MPa,钉材直径db=32mm(采用H
某取土器管靴外径及取土管外径均为108mm,管靴刃口内径为102mm,取土管内径为103mm,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随机试题
A、Ilowell-JollybodyB、D6hlebodyC、AuerbodyD、RussellbodyE、abnormallymphocyte多发性骨髓瘤时出现
超声雾化治疗的目的不包括
以下垃圾处理的方法中,目前我国不常用的方法是
药物对胚胎和胎儿的不良影响A、碘剂B、哌替啶C、雌激素D、庆大霉素E、氨苯蝶啶神经中枢抑制和神经系统损害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不明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下列规定中,说法错误的是()。
准予联网监管的企业必须是在中国关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具备加工贸易经营资格,在海关注册,进出口平衡的生产型企业。()
法的执行,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012年]设计算行列式|A|;
Oldstereotypesdiehard.Pictureavideo-gameplayerandyouwilllikelyimagineateenageboy,byhimself,compulsivelyhammer
THETRANSPORTATIONREVOLUTION1Bythecloseoftheeighteenthcentury,theoutlinesofaworldeconomywereclearlyvisible.C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