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请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请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admin
2016-06-14
75
问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请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选项
答案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包括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两部分内容。本节以物质的跨膜运输为主题,将水的跨膜运输作为一个实例来分析,使学生能通过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认识细胞吸水和失水都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运输,初步认识膜的选择透过性。通过学习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认识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认识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本节内容从学生观察渗透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分析其他跨膜运输的实例,初步认识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供知识基础。教材基本按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3)问题探讨中设计的渗透现象,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半透膜在水分渗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探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中,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作用。 (4)教材安排了一项探究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该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通过该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能理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更要培养学生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有关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该探究活动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因此对教材中后续探究活动的教学和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EaX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运动中,由于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最容易引起的损伤是()。
某校体育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教研组长要求各位老师结合所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张老师说:是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没有全民的健康
教师对学生反复强调学习该教材的价值与意义,目的是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
以通过体育教学中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模式是()。
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中的站桩,这些动作中,参加工作的肌肉做()。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条件,设计一个45分钟的“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流程,并指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鱼跃前滚翻(新授);变向跑(复习)。教学对象:某学校高一(3)班男生,共40人。教学器材:48块小垫子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的教学原则,他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小明喜欢长跑,但他的有氧耐力却很差劲,经常跑很短的距离就气喘吁吁。根据所学运动生理学知识,下列选项中,不是影响小明有氧耐力的因素的是()。
请简要叙述体育学科教学设计的内容。
关于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随机试题
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
A.羊水中混有胎粪B.新生儿心率小于80次/minC.给产妇吸氧D.新生儿全身皮肤青紫色E.产妇右侧卧位新生儿重度窒息
A.柴胡疏肝散加茯苓、白术B.柴胡疏肝散加桃仁、红花C.柴胡疏肝散加青皮、白芥子、郁金D.柴胡疏肝散加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E.柴胡疏肝散加金金铃子散,左金丸、丹皮、山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Ⅱ期的典型表现是
张某系中国公民,就职于中国境内甲公司,2017年7月从境内取得如下收入:(1)工资收入3800元,奖金收入600元,岗位津贴300元,交通补贴900元。(2)3年期银行存款利息总收入800元。二级市场股票买卖所得2000元。(3)为乙单位授课收入30
握手时应上身稍微前倾,且低头弯腰。()
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①而如今矗立在一片灰旧老宅中的钟鼓楼早已失去了他往日的功效,仅仅成为了老北京的一个怀旧地,一个历史的物证。②在清乾隆以前,钟鼓楼一直都是昼夜向全北京城报时的地方。③当悠长的钟声响起,盘旋在京城上空的是一个恪守传统的民族的回声。④当紧密的鼓点响起,放送
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和统治,元朝与后来的清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
要求判断每题给出的条件(1)和(2)能否充分支持题干所陈述的结论.A、B、C、D、E五个选项为判断结果,请选择一项符合试题要求的判断.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C.条件(1)和条件(2)单独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