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财经
某有限责任公司于设立时收到东方公司作为资本投入的库存商品一批,该批库存商品根据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含增值税)为20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 000元。该公司已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假设合同约定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该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不考虑
某有限责任公司于设立时收到东方公司作为资本投入的库存商品一批,该批库存商品根据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含增值税)为20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 000元。该公司已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假设合同约定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该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不考虑
admin
2017-02-25
102
问题
某有限责任公司于设立时收到东方公司作为资本投入的库存商品一批,该批库存商品根据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含增值税)为20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 000元。该公司已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假设合同约定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该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 000
贷:实收资本200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4 000
( )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 000
贷:实收资本——东方公司234 000
故本题判断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9cw0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初级会计实务题库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分类
0
初级会计实务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2005年考试真题)某企业出售一台设备(不考虑相关税金),原价160000元,已提折旧45000元,出售设备时发生各种清理费用3000元,出售设备所得价款113000元。该设备出售净收益为()元。
(2006年考试真题)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原材料,平时收到原材料时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领用或发出原材料时应按计划成本贷记“原材料”科目,期末再将发出材料和期末材料调整为实际成本。()
(2008年考试真题)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该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回升期间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计提的减值准备。()
(2008年考试真题)下列各项中,能引起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有()。
(2008年考试真题)下列资产减值准备中,在符合相关条件时可以转回的有()。
(2006年考试真题)某企业以350万元的价格转让一项无形资产,适用的营业税的税率为5%。该无形资产原购入价450万元,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为10年,法律规定的有效使用年限为12年,转让时已使用4年。不考虑减值准备及其他相关税费。企业在转让该无形资产时确认的
(2000年考试真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999年11月30日的科目余额表如表2—7—5所示.注:①”长期债权投资”科目余额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有15000元。②“预提费用”科目余额7840元,为预提的固定资产大修费用。甲公司12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2002年考试真题)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有关资料如下:(1)当期销售商品实现收入100000元;应收账款期初余额20000元,期末余额50000元;预收账款期初余额10000元,期末余额30000元。假定不考虑坏账准备和增值税因素。(2)当期用银
(2006年考试真题)下列各项,在年末资产负债表和年度利润分配表中均有项目反映并且年末金额相等的是()。
下列各项中,关于事业单位收入会计处理表述正确的有()。
随机试题
医师甲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错误的做法足
会计部门各种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期末余额与财产物资使用、保管部门的有关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期末余额进行核对,属于账账核对的内容。 ( )
市盈率模型最适合连续盈利,并且β>1的企业。()
“营业现金净流量”与“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相同。()
杭州某旅行社在国庆期间组团“长三角”线路五日游。第三天中午在苏州用团队餐,下午两点从苏州乘火车到上海旅游。到上海站后张某等六名游客不同程度出现了呕吐、腹泻现象,导游员立即安排在就近医院住院观察治疗,经医院诊断是食物中毒。张某等人回杭后为赔偿事宜与组团旅行社
国际旅游界把导游服务称为“旅游业的支柱”、“旅行社的灵魂”。()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的相互联系和影响。[2015年11月三级、四级真题]
安全检查工作非常重要,要______,不应麻痹大意,一旦出了事故,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论述军人叛逃罪的犯罪构成及认定。
下列是有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材料:材料1在“三农”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和农民负担过重,而这二者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攒的结构、体制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在未来相当长时期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