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下列关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dmin
2016-10-10
81
问题
下列关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法定期间是一年
B、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在当事人行使撤销权之前,其效力处于待定状态
C、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撤销权的,该民事行为自撤销权消灭之时起有效
D、当事人行为的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抗辩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为知道或应当知道可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A项说法正确。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民法理论上又叫作“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在撤销之前,该法律行为已经发生了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就有了约束力,B项说法错误。当事人不行使撤销权的,该法律行为自始有效,C项说法错误。当事人的撤销权性质上属于形成权,D项说法错误。综上,本题选A。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6UR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行为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只有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才能构成犯罪?()
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了乙。在获取赎金后,为防罪迹败露,便杀害乙以灭口。甲的行为()。
甲和乙是一对有雄心壮志的青年夫妻。他俩决定成立一家公司,可手头资金不够,甲和乙觉得这样的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大不好看,就想通过伪造的商业零售发票,虚添商品实物价值人民币等方式,将只有50的资本的公司注册成具有100万注册资本的公司。对甲和乙的如何评价(
甲运输公司介绍乙、丙两公司订立了技术转让合同,并从双方各收取5万元的费用。但甲公司的营业执照上的核准经营范围并无此项业务。甲对乙、丙之间的中介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电脑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交付给乙公司100台电脑,每台价款4000元,乙公司支付定金20万元,任何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合同总价款30%的违约金。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支付给甲公司20万元的定金。但甲公司未按期将电脑交付给乙公司。关于乙公司的
甲依约交给乙10万元定金,后乙公司拒绝履约,则乙公司应向甲公司返还()万元。
根据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对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可列为()。
甲公司于2005年3月开始使用“如烟”商标,乙于2005年5月开始使用相同商标,甲于2005年8月12日寄出注册商标“如烟”的申请文件,乙于2005年8月8日寄出,两公司的申请文件都于8月15日寄至商标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简述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区别。
在理论上,物权被称为“君临天下”的财产权,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物极必反”的说法,如果我们将其中的“物”理解为物权的客体,请运用民法的有关规定和理论对上述两种说法加以辨析。
随机试题
王老师所教的班有这样两位学生:学生甲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时,常因缺乏信心而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顾虑重重,长时间处于内心冲突状态;学生乙在采取和执行决定中,往往只有三分钟的热情,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垂头丧气,望而却步,半途而废。问题:甲和乙两位
患儿,女,1岁,生后3个月起青紫渐加重,活动后气急,查体:生长发育明显落后,口唇、鼻尖、耳垂、指、趾青紫明显,伴杵状指(趾),胸骨左缘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减弱。该患儿应该采取的体位是
中国法院就一家中国公司和一家瑞士公司之间的技术转让纠纷作出判决。判决发生效力后,瑞士公司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而且该公司在中国既无办事机构、分支机构和代理机构,也无财产。关于该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下列选项中的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设备制造的总工期目标可以分解为许多相对独立的分目标,分项目标是指( )。
()是资金需求者最基本的筹资手段。
20×9年,甲企业与乙科研所签订了一份《委托开发合同》,委托乙科研所研发一项技术,合同中对专利权的归属没有约定。若乙科研所最终成功研发出该项技术成果,则申请专利的权利归甲企业所有。()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欧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力量得到加强的是()。①自由派贵族②工业资产阶级③金融资产阶级④工业无产阶级
研究人员选取英国近4000名年龄在52岁到79岁之间的老人,调查他们的精神状况和死亡风险。结果显示,在平均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期间,快乐程度最低的老人群体死亡率为7.3%,而快乐程度最高的老人群体死亡率只有3.6%。因此,快乐有利于健康和长寿。下列各项如果为
甲明知王某是逃犯,在公安人员前来抓捕王某时,给其3000元帮其逃跑,甲的行为构成()(2016年一专一第9题、2016年一法专一第8题)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非法删帖、发帖中伤、泄露隐私等利用信息网络侵权行为频发,个人信息保护迫在眉睫。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