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2020年12月真题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者未必实”。从哲学上说,事物表象不等于 事物真相。我们亲眼看到的,显然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真相。只有将表象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换言之,我们亲眼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东西
2020年12月真题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者未必实”。从哲学上说,事物表象不等于 事物真相。我们亲眼看到的,显然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真相。只有将表象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换言之,我们亲眼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东西
admin
2023-01-15
48
问题
2020年12月真题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者未必实”。从哲学上说,事物表象不等于
事物真相。我们亲眼看到的,显然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真相。只有将表象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换言之,我们亲眼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东西,即“眼见者未必实”。
举例来说,人们都看到了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也就是说,太阳绕地球转。但是,这只是人们站在地球上看的表象而已,其实这是地球自转造成的。由此可见,眼见者未必实。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过,人们只看到了房子的“有”(有形的结构),但人们没看到的“无”(房子中无形的空间)才有实际效用,这也说明眼见者未必实。
老子还说,讲究表面的礼节是“忠信之薄”的表现。韩非解释时举例说,父母和子女因为感情深厚而不讲究礼节,可见讲究礼节是感情不深的表现。现在人们把那种客气的行为称作“见外”,也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也是“眼见者未必实”的现象。因此,如果你看到有人对你很客气,就认为他对你好,那就错了。
选项
答案
难说眼见者未必实 论证者从表象不等于真相、老子和韩非等人的言论出发,得出结论“眼见者未必实”。但这一过程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由“事物表象不等于真相”未必能推出“看到的不是真相”。因为对于某些事物而言,真相与表象可能是统一的,即内在与表现形式是一致的。如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表象就是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真相。所以我们亲眼看到的表象有可能就是真相。 其次,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的认识发生变化就意味着眼见未必实了吗?不可否认,随着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的认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无论这种认识如何变化,我们也不能否认从古自今人们所看到的“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显然,我们不能罔顾这样的事实去断定“眼见者未必实”。 再次,由老子、韩非的言论不能以偏概全地得出讲礼节是感情不深的结论。事实上,纵使老子、韩非贵为大思想家,但他们的言论只能代表自身的主张,未必是一种普遍认知。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可能会因敬忠守信、真挚诚恳而讲礼节,也会因敬爱父母、愈发不敢怠慢而讲礼节。由此怎么能说人们讲礼节是不重感情的表现呢? 最后,有人对你很客气就一定对你不好吗?恐怕未必。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人们正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友好与善意而不敢失了礼数,这样更有助于缔结深厚的情谊,如真心相待的合作伙伴、朋友、师生之间的客气,难道能说是不友好的表现吗? 一言以蔽之,如果我们轻信了“眼见者未必实”的言论,恐怕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
解析
本题题干论证中存在以下逻辑漏洞,供参考:
(1)偷换概念。由“哲学上事物表象不等于事物真相”去论证“我们亲眼看到的只是事物表象”,
是将哲学上的事物表象和亲眼看到的事物表象视为同一个概念。哲学上事物表象是指基于知觉,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形象。亲眼看到的事物表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推不出。由“事物表象不等于事物真相”去论证“亲眼看到的不是事物真相”,这是推不出的。对于某些事物而言,真相与表象是统一的,我们看到的表象即真相,如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肚子饿既是表象也是真相,所以我们亲眼看到的未必就不是真相。
(3)误用条件关系。文中断定“只有将表象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将表象加以分析可能有助于看到真相,但未必是看到真相的必要条件,可能还存在着看到真相的其他途径,如通过论辩也可以看到真相。
(4)推不出。由“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认识的变化”未必能推出“眼见者未必实”。因为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可能确实会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本身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5)推不出。由“没看到的‘无’才有实际效用”去论证“眼见者未必实”,是推不出的。因为
“没看到的‘无’才有实际效用”强调的是房子中无形的空间才实用,而“眼见为实”强调的是眼见的东西是否客观存在。
(6)以偏概全。由“老子、韩非关于礼节的认识”去论证“讲礼节就是感情不深”。纵使老子、韩非是大思想家,但他们的观点未必能代表人们的普遍认知,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其实,人们可能会因敬忠守信、真挚诚恳而讲礼节,也会因敬爱父母、愈发不敢怠慢而讲礼节。
(7)误用条件关系。文中断定“如果你看到有人对你很客气,那么他对你就不好”。但是,有人对你客气就一定是对你不好吗?未必。可能存在着正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友好与善意,而不敢失了礼数的情况。这样的客气难道是不友好的表现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kaotiyun.com/show/kkrD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当前背景下,宏观调控既要“防风险”又要“稳增长”。传统的逆周期调节能够较好地应对经济的短期波动,面对国内外经济的长期结构性调整则常常________。这就要求宏观调控________,而跨周期调节正是在顶层设计的宏观调控框架下,促进不同政策工具的关联匹配,
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_______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________、根本性转变。依次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几项?①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③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④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
关于自然节律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甲和乙两人8:00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其中乙全程匀速,甲出发时的速度是乙的一半,但全程均匀加速。已知10:00甲追上乙,11:00甲到达B地。问:乙什么时间到达B地?
政策工具是指实现政策目标所要运用的手段与方法,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种:(1)供给型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起直接促进作用,通常体现政府的重要政策导向,包含资金、人才、设施、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有效支持;(2)需求型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起到拉动作用,释放对政策目标
事实推定是指法官在确证基础事实之上,借助经验法则推定待证事实的一种司法认知方法,这实际上是法官价值判断的过程,受个人经验、情感、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法官进行价值判断时可能具有个体特征,价值判断联通了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对各类事实所作的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做出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左图为给定的立体图形,从任一角度观看,下面哪项不可能是该立体图形的视图?
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人分配中的公平?
随机试题
可用来判定釉面内墙砖分为优等品和合格品两个等级的根据主要有()。
关于尿液错误的是
脱肛不常见于下列何类人群
“六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2008年)按近代量子力学的观点,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为()。
企业购人的土地使用权,先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入无形资产,待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时,再将其账面价值转入相关在建工程。()
下列关于原始凭证的书写,表述有误的是()。
下列各项中,符合可比性信息质量要求的有()。
设函数f(x)是以2π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且f(x)=eax(0≤x≤2π),其中a≠0,试将f(x)展开成傅里叶级数,并求级数的和。
最新回复
(
0
)